“為什么布置任務總要三催四請?”
“高薪挖來的精英,不到半年就開始摸魚?”
“管理者忙得腳不沾地,團隊卻像在慢跑?”
南方新華專業獵頭認為,這些管理者的日常困惑,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命題:員工自驅力的缺失。有調研顯示,真正無需激勵的“自燃型”員工僅占團隊的10%左右。但我們深度剖析500+企業案例后發現,90%的自驅力問題根源不在個體,而在于組織的管理邏輯和人才環境。
一、自驅力消失的三大原因
低自驅力團隊背后,是人才選擇與系統建設的雙重缺失
1. 人才標準妥協:長期低門檻招聘的代價
Netflix的實踐揭示了一個關鍵原則:只有聚集足夠優秀的人才,才能真正實現責任擔當和高效協作。但許多企業常陷入“先招進來再培養”的困境,這看似解決燃眉之急,實則埋下隱患。當團隊中存在能力或態度不達標的成員時,高潛力員工的熱情和工作標準會被無形拉低,整體戰斗力隨之衰減。
2. 管理機制錯位:管控過度扼殺主動性
報銷需要五級簽字、加班時長成為核心績效指標、大小決策都需層層審批...這些源于工業時代的管理方式,與知識型工作的需求嚴重脫節。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明確指出:繁瑣的流程管控會使員工的創新意愿和主動性下降近40%。員工被當作執行命令的“工具人”,而非解決問題的“責任人”,其內在動力自然難以激發。
3. 成長反饋缺失:員工在黑暗中摸索
在許多組織里,“做多錯多,不做不錯”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,員工主動承擔額外責任或嘗試創新的意愿被嚴重抑制。同時,缺乏及時、具體、建設性的反饋,讓員工不清楚自己的表現如何,更不知道如何改進,僵化的年度考核往往淪為“遲到的審判”,效果甚微。
二、點燃自驅力的雙核引擎:精準選才 × 有效賦能
如何讓團隊從“要我干”轉向“我要干”?關鍵在于系統性地構建激發內在動力的環境,這需要從人才入口和組織機制兩方面著手:
1、精準選才:把好自驅力的第一道關
建立清晰的人才畫像:除了硬性技能,明確將“主動擔當”、“解決問題導向”、“持續學習意愿”等自驅特質納入核心崗位的招聘標準,并在評估中賦予足夠權重。但許多企業連崗位JD都是四處拼湊而來,更別提這一層考慮了。
面試環節深度挖掘潛力: 別再只問簡歷上的經歷。嘗試設置一些符合你自己企業特性的情境題,比如描述一個“未完成的項目”,觀察候選人是否會主動思考如何補位或推動解決。這些比標準化的提問更能識別出真正的自驅者。
嚴控文化與團隊適配度: 技能匹配只是基礎。引入團隊風格測評工具,預判新人與現有團隊協作的潛在風險點。一個技術再牛的人如果無法融入團隊的協作方式,其能力也難以發揮,甚至可能成為負能量源。
2、有效賦能:打造激發自驅的生態環境
挑戰性任務驅動成長:心理學研究表明,給予員工超出其當前能力約15%的挑戰性目標,最能激發潛能和投入度。管理者需要成為“機會設計師”,為高潛力員工量身定制這樣的“跳一跳夠得著”的任務,讓他們在挑戰中獲得成就感和成長。
賦予責任與決策空間:明確界定不同層級員工的決策權限(比如制定一份清晰的“決策權限清單”),讓員工在職責范圍內擁有真正的自主權。可以嘗試推行“項目CEO”機制,讓骨干員工輪值擔任小型項目的全權負責人,這能極大激發主人翁意識。同時,建立明確的“容錯機制”,鼓勵創新嘗試,并將有價值的失敗經驗納入案例庫共享學習。
構建即時透明的反饋系統:告別一年一度的“驚喜”考核。推動管理者養成及時給予具體、建設性反饋的習慣(可以參考Netflix的4A原則:旨在幫助、可操作、表達感謝、接受或舍棄)。利用輕量化的工具或定期的“管理者述職會”(讓管理者接受團隊質詢),提升反饋的效率和透明度。薪酬和晉升規則也應盡可能清晰透明,讓員工看到努力與回報的直接聯系。
南方新華獵頭公司認為
連接工作與價值意義:員工需要理解自己的工作如何創造價值。以下是一些比較通用的辦法:通過“戰略解碼工作坊”讓全員理解公司目標及其與自身工作的關聯;嘗試設計“影響力計分卡”,量化展示每位員工對團隊或公司關鍵目標的貢獻度。當員工清晰地看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,內在動力會自然涌現。
搭建持續成長的支持平臺:利用AI工具或管理者觀察,快速識別員工的能力短板,并推送精準的學習資源。創建“內部創業沙盒”,為有想法的員工提供小額預算和資源支持其創新實驗。構建“外部導師網絡”,連接行業專家,為員工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成長指導。
結語:自驅力是設計出來的組織能力
管理大師彼得·德魯克早已洞察本質:“管理的終極目標,是釋放人的潛能和善意”。當員工普遍表現出“躺平”跡象,這往往是組織設計存在系統性缺陷的信號。
真正的解決方案不在于說教或激勵技巧,而在于重構人才選擇的標準與打造持續賦能的工作環境。當員工能在挑戰中獲得成長,在擔當中體驗價值,在透明的反饋中持續精進,自驅力便會成為組織自然呼吸的一部分。
國內獵頭公司